‌——非遗文化浸润校园,匠心编织传承之美‌

时间:2025-03-13 10:03编辑: 来源:艺术设计系

  2025年3月5日,新造物手工坊以“柳艺传承·手工柳编技艺展示”为主题,在双创楼二楼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柳编技艺实践活动。活动通过现场教学、文化讲解与作品创作,让师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,为校园文化注入非遗活力。

图片1.png


  ‌非遗课堂:从历史到实践的沉浸体验

  活动中,高览之、汪佩两位老师系统讲解了柳编技艺的500年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,并演示了选料、浸泡、编织等核心工艺。学生们在指导下亲手体验柳条编织,共同参与中庭空间设计创作。这种“非遗+教育”的模式,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传统技艺,更深化了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。



图片2.png

图片3.png

图片4(1).png

  ‌创意展示:校园里的非遗风景线‌

  活动成果转化为校园美育实践——学生创作的柳编作品在双创中心二楼中庭展示,成为兼具文化底蕴与艺术美感的校园装饰。这一举措与多地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理念不谋而合,不少高校也将柳编作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,几年来,我系与阜南柳编协会共同开发实践课程激发学生创作热情。新造物手工坊通过实物展示,让非遗从课堂走向生活空间,形成可触可感的传统文化传播场景。

图片5.png

  (展示艺术设计产教融合成果展一隅)

图片6.png

图片7.png

  (学生设计作品:柳编元素餐厅项目作业)

  ‌文化深耕:构建长效传承机制‌

  参与师生纷纷表示,此次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创新尝试。未来计划借鉴多方“非遗传承基地”经验,通过定期讲座、研学工坊等形式深化柳编等非遗技艺教学;同时研究适合我系特色的“非遗课程体系”,将剪纸、泥塑等更多非遗项目引入校园,形成多元文化教育矩阵。

图片8.png

  ‌结语‌

  从指尖技艺到心灵浸润,新造物手工坊以柳编为纽带,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梁。正如新造物手工坊之前“宣纸遗艺,水拓生辉”、“遇见非遗之美,感受蜀缬之韵”趣味扎染活动所展现的,非遗在校园的扎根不仅关乎技艺传承,更在于培育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。期待未来更多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生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篇章。